诞生于1880年的“钱万隆”牌酱油,从去年5月被勒令停产至今。企业表示,被迫停产的原因是其赖以立身的古法酿造技艺——使用竹制、木制器具及日晒夜露的生产流程受到质疑。质监部门认为,“钱万隆”酱油的局部生产环境及生产流程不符合食品生产卫生标准。
生产厂家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却不认同相关“裁定”:如果放弃传统制作技艺,“钱万隆”酱油就将不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定,不能算国家级“非遗”。记者昨天获悉,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,质监部门已同意“钱万隆”沿用古法酿酱油,但需要对生产流程进行改进,预计6月份能恢复生产。
“一口香酥高桥松饼,妙不可言钱万隆酱油”。旧时的上海滩,“钱万隆”代表的本邦酱油,与浙江海盐的“盐帮”、宁波的“宁帮”并称沪上酱园业的三大体系。
百年过去了,“钱万隆”成了硕果仅存的几家老品牌之一。1993年,它被当时的国家内贸部命名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。此外,“钱万隆”还有两块引以为荣的“金字招牌”,一块是清朝光绪年间获授的“官酱园”烙金招牌,1897年,“钱万隆”酱园被清政府户部盐漕部院授予“官酱园”;另一块则更珍贵:2008年,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被国家文化部登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。
“‘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’的生产流程相当复杂,分为棒敲制曲、土灶蒸料等关键步骤,传统生产设施仅有竹匾、箩、缸、木榨床等简单工具。”钱万隆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惠忠说,古法酿造最关键的技艺包括日晒夜露、木榨出油等步骤。
近日,记者前往坐落于浦东高东镇的上海老字号“钱万隆”酱油厂。工厂里冷冷清清,寂寥的大晒场上,300多只酱缸蔚为壮观,却没有一名工人。厂区的一个角落,几位建筑工人正在对灌装车间进行改造。
“根据质监部门的要求,灌装车间要与原料车间分离,我们请来建筑队施工,将原来混为一体的车间重新改造,再单独修建一个原料车间出来。”“钱万隆”公司的有关负责人罗连生向记者解释,自去年5月停工后,厂区部分硬件按要求进行改进、完善,除了灌装车间改造外,生产车间外也增设了一个“风淋室”,“原来,我们的工人在进入生产车间前要洗净手、脚,今后还必须经‘风淋区’,人在风中‘沐浴’一番后才能进入。”
目前,钱万隆方面正根据浦东质监部门的要求,对生产环境、生产流程中的细节进行整改。钱万隆的酱油生产许可证尚在有效期内,待企业延续申请时,将按照新的规定要求进行审查。浦东质监部门表示,钱万隆方面完成整改,通过审查便可恢复生产。
“预计今年6月份,我们便能恢复生产。”钱万隆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惠忠介绍,工厂正积极与浙江平湖及江苏的两家酱油老字号联系,并已初步确定将平湖作为钱万隆酱油今后重要的生产基地,“这样我们目前每年六七百吨的产量就有望扩大到1500吨到2000吨。”
阅读本文的还阅读了
自动移门风淋室
资料整理:赵德平@青岛美特斯净化设备制造公司( )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